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审计处
 首页 | 部门简介 | 动态新闻 | 学习园地 | 审计流程 | 政策法规 | 下载专页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08-15 00:00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家义

同志们:

这次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近十年来审计信息化建设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研究贯彻刚刚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各项工作,为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要启动和加快建设“金审工程”。“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要求,继续加快金审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指明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也坚定了我们深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制定并组织实施了“金审工程”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经过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金审工程”一、二期顺利实施,三期工程正在规划构建过程中,审计信息化框架基本确立;计算机审计技术广泛运用,信息系统审计初步摸索了路子,促进了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方式的转变,审计监督的效能实现大幅提升、层次实现质的飞跃;制度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对促进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协同作业、形成合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信息化队伍持续壮大,计算机审计骨干人才不断成长,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管理人才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审计信息化的作用功不可没,这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紧跟时代潮流,主动加压,乘势而上,牢牢把握了信息化发展的主动权;得益于我们能够冲破思想藩篱,用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驱动信息化的发展创新;更得益于全体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战线的同志们矢志不渝、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在这里,我代表署党组对多年来坚持奋战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地慰问!表示衷心地感谢!

关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问题、经验总结和下一步思考,昨天石爱中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我都赞同。有13个单位作了经验交流,各有特色,大家听了都感觉很振奋。会议期间,大家还就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讨论稿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对指导意见的具体内容也提出很多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总的看,这次会议开得很及时、很必要、也很成功,对于推动今后一个时期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下面,结合会议讨论情况,我讲3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就要求审计工作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从这些年情况看,凡是审计工作搞得好的地方,审计信息建设发展很好,对审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也比较到位;凡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审计工作成效也比较明显;反之,凡是认识不到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搞得比较差,就进而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要审时度势,清醒看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发展信息化就要被时代所抛弃。信息是世界运动、发展和变化状态及规律的客观反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从冷兵器时代的“烽火狼烟”到1989年全球计算机网络互联的实现,从古人通过“鸿雁传书”传情达意到今天手机短信、微博、各种网络论坛和聊天工具大行其道,信息存储、传播的介质载体和表现、表达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信息对每个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资讯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的资产和宝贵的社会财富,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渗透力,不可阻挡地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面临这样的环境,一方面国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计算机仿真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全面提升了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国家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审计信息化建设也必须努力适应、快速跟进;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不断采用新技术,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必须处于同一个量级,才能相互适应,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关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如果无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趁势而上,就可能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努力抢占审计发展的突破点和制高点。

(二)要牢记职责,深刻理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不发展信息化就难以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当好公共财政的“卫士”,推动完善国家治理,是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也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审计信息化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手段之一。实现国家良好治理,需要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的良性互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而在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审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可以通过对执行系统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取,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对重大问题、管理漏洞、突出矛盾及潜在风险的揭示和评估,实现审计信息向执行系统的快速反馈和整改跟踪,向决策系统及时提出完善体制制度机制的建议,推进国家治理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信息化,我们的能力、效率以及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就要大打折扣。推进审计信息化也是贯彻落实主题主线要求的体现。随着国家治理实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重点转移,国家审计也要积极谋求科学发展,实现审计方式转变,突破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的“瓶颈”,破解思想认识、理念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计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等要素制约,必须实现转型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实现审计思想革新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业务信息化、审计管理数字化、审计方式现代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给予了有力领导和支持,全社会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希望审计监督在惩处腐败、推动改革、确保政令畅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这些新要求、新期待相比,审计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既有审计工作任务繁重和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又有各单位单兵作战、各自为战难以适应现代审计组织方式的矛盾;既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复合型人才结构短缺的矛盾,又有现有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矛盾。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只能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靠人才兴审、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审计监督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决策支撑能力和机关事务管理能力。在去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中,我们能在短短的3、4个月内完成对全国地方政府所有涉及债务的8.6万个相关部门单位、37万多个项目、187万多笔债务的清查,靠的就是科技,就是信息化。可以说,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对审计工作发展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量,深刻体会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改进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必奠之基,如果稍有停滞,不但会影响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更会影响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不管是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对工作形成“倒逼”的角度,还是从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转变审计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都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重要举措。但从总体看,当前审计信息化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有思想认识不够深入、不够统一、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重开发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灯下黑”的问题。审计信息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正处于十字路口和爬坡阶段,不进则退,不能沾沾自喜,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行动上高度自觉,坚决克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轻言放弃的畏难情绪、一暴十寒的懈怠情绪、小进即满的自大情绪、不以为然的无所谓情绪、不思进取的“等”“靠”“要”情绪,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忧患意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围绕审计能力提升和方式转变,扎实有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适应审计机关履行使命的需要,以提高审计监督能力和实现审计方式转变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审计机关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落实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金审工程”建设为依托,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水平和效能,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能力支撑。重点是建设、完善和提升“一个中心”、“五大体系”和“五大系统”,即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国家电子审计体系、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审计实施系统、审计管理系统、联网审计系统、移动办公系统、模拟审计系统,逐步形成涵盖决策指挥、现场实施、业务管理、质量过程控制、机关事务管理等各环节的审计信息化、数字化格局,推动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

(一)要着眼协调发展,推进全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步提高。解决好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是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当前“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在即,工程立项申报需要审计署和各省级审计机关配合协调行动。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积极行动,确保“金审工程”建设规划的统一实施,更好地发挥工程建设的总体效应。对“金审工程”三期的规划,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爱中副审计长要搞好督促落实。一要总体规划,整体推进。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和“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形成一个相对协调均衡发展的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保证各项工作协调均衡、有条不紊地开展。二要正视差距,尽力而为。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前进的步子慢了就等同于停滞,发展的速度慢了就等同于后退。各级审计机关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正视差距,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加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多争取支持、多给予投入,抓紧补课,迎头赶上。有些县虽然经济不发达,但审计信息化建设搞得很多,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在于领导认识到位程度。三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从这次座谈会中各地报送材料和经验交流的情况看,不少地方立足工作实际,积极创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方式和路子,有些地方工作很有特色、步伐很大、成效很好,这是非常值得自豪和欣慰的。如,山东省通过强化基础建设、技术应用、长效机制构建、人才队伍支撑等“四项措施”,积极推进审计方式升级转型;云南省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云南审计发展工程”,走出了一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信息化发展路子;浙江省通过建设“一套平台”、“两类资源”、“三大机制”,着力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式;黑龙江省依托社会保障联网审计系统,积极探索三级联动审计模式和工作机制,实现了对全省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全覆盖;江苏省创新组织实施,积极探索以检查信息系统合法性、合规性为基础,以审核系统有效性、经济性、安全性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审计;湖北省应用审计指挥管理体系,依托交换中心平台、远程在线审计平台、网络平台、管理系统平台,推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青岛市积极创建多行业统一平台联网审计,实现了平台上各行业之间、行业与外部之间以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关联;广州办积极推进“五个一”工程,着力搭建“四个中心”,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审计业务的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对审计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的一种革新探索,希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署里人教司、法规司、办公厅及相关司局要给予大力支持;金融审计司研发了金融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农林水利审计局加快联网审计步伐,与水利部共同构建“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审计署地方政府性债务和社会保障审计办公室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技术与管理需求、业务需求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全国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为统一大项目审计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下一步工作中,各地要在审计署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走出一条讲求实效、富有特色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路子。

(二)要把握目标方向,推进信息化成果的转化和审计能力的提升。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在于购买了多少机器、建设了哪些系统、开发了什么软件,根本的是要紧紧围绕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实践,将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审计能力。一要促进审计业务能力提升。在信息化环境下,进一步提高现场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是强化审计业务能力的关键所在。要在预算执行、海关、税收、财政、银行、企业、投资、社会保障等重要行业进一步深入推进联网审计,积极探索开展中央、省、市、县上下互通的联网审计,努力构建一个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在线审计系统。要逐步推广“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获取的数据要运用起来,加强深度分析,尝试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分析、预警分析和预测分析,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和审计建议水平。既要审计数据,又要审计信息系统,以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信息系统审计,研究建立信息技术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探索开展对电子政务项目和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二要促进审计管理能力提升。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下级审计机关业务协同和大型审计项目趋多的情况下,对审计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通讯技术、信息展现和安全防护等先进技术,加快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电子审计指挥系统,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支持能力。要积极推进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完善优化项目执行管理、统一组织项目管理等软件,不断提高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和过程控制能力,确保审计质量。三要促进机关管理能力提升。审计机关提高内部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的内在需要。要进一步升级审计管理系统(OA),不断完善公文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统计、党群工作和廉政建设等管理功能,努力打造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机关内部管理平台。同时,要大力拓展审计管理系统的 “1拖N”功能,进一步满足市县审计机关的部署需求。

(三)要推进广泛应用,实现审计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信息化是解决“靠什么审计”这个关键问题的重要手段,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审计实践,扎扎实实地用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效益。一要在“全”上下功夫,全系统参与、全领域覆盖、全过程贯穿。进一步提高应用意识,结合工作实际,全面提高各项工作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做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在现场审计中,要使AO系统成为每名审计人员的必备工具,全面构建数字化作业平台,并积极开展小型应用软件、小模块的开发应用,推动现场审计向“技术智能型”转变。在审计管理中,要逐步实现审计计划编制、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成果利用、档案归集等全过程的数字化,使审计管理方式向“集中型”转变,努力提高审计管理效能。在日常管理中,要以OA系统为依托,在推进办公无纸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计划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党务、后勤服务等工作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科学管理和绩效管理。二要在“实”上下功夫,立足实际、落到实处、务求实效。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开展审计信息化应用,切忌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更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要落实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将审计信息化技术切实应用到各项工作中,计算机技术业务部门和单位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做好相关的组织、推广、管理和检查等工作,积极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化应用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三要在“新”上下功夫,应用新技术、探索新方法、走出新路子。要进一步升级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积极完善和拓展系统功能,帮助一线审计人员拓宽审计领域,提高利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综合分析、评价判断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审计评价核心指标体系,积极运用审计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数据的智能管理和深度分析,增强判断评价宏观经济、感知经济安全风险等方面能力。要加快建设涵盖各项审计业务的国家模拟审计实验室,建立对财政、金融、企业、社会保险等重要行业运行情况的审计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模拟、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审计外部环境、审计工作运行、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等进行模拟。要勇于占领信息技术高地,积极探索“云计算”、数据挖掘、模拟仿真、智能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努力做到敢于和善于运用新技术去拓展审计工作空间,实现审计工作目标。

(四)要推动信息共享,搞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审计工作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要有完整、有效的审计数据资源做支撑,否则我们将无从下手,无处着力,甚至陷入“无账可查”、“无数据可审”的境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关键是解决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却又各不兼容、信息系统林立却又互相分割形成的“信息孤岛”问题。对国家层面信息系统建设如此,审计信息化建设也如此。我们这些年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充分表明,只有坚持一个平台、一个系统、一个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共通共享。如果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各部门之间甚至处(科)室之间的数据不能充分共享,不能互通互用,说到底这是一种现代化的小生产意识,会成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审计工作发展的障碍。当前,要积极推进审计机关与其他部门、单位之间以及审计系统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确保获取数据的完整、及时和有效。一要推动完善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以国家审计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省级分中心为重点,进一步推进财政、金融、企业、资源环境、境外、经济责任等专业审计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审计数据接口标准、专业审计数据规划和审计数据库建设规范,促进审计数据获取、管理、运用等工作的标准化。探索构建审计法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评价信息、审计人才、审计案例等信息资源库,不断拓展和丰富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进一步推进国家审计交换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审计信息智能化检索和资源交换系统,促进审计机关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二要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和积累机制。在审计管辖范围内和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沟通交流,积极推行有关数据标准和技术接口,着力解决审计工作“取数据难”、“联网难”等困难,积极推动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破解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审计数据采集和积累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三要积极推进国家审计信息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交互畅通、安全易用机制,推动各级审计数据中心与审计机关、现场审计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资源应用,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积极拓展审计数据中心的功能,逐步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反馈等功能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审计数据分析能力。在现场审计中要切实转变思路、拓宽视野,充分利用审计数据中心资源,及时补充完善有关审计数据,实现审计业务工作与国家审计资源体系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审计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全局,它不仅仅是个技术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思想观念转变、管理体制创新、队伍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的深入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和谋划。在较高的工作起点上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需要我们站在宏观、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统筹兼顾,用新的理念指导审计信息化建设向更高层次推进。谋划审计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处理好“十大关系”:一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为指导,与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国家治理要求相衔接,既着眼长远发展,又要立足当前实际,扎实走好每一步,不懈怠、不动摇、不折腾,始终如一地抓下去。二是统一规划与分类实施的关系。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资源条件也各异。因此,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要在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地的现实条件和实际需求,进行统筹考虑、分类实施。三是安全性与方便性的关系。信息化建设重在利用,根本在于安全。如果无法达到安全保密要求,宁可多花一些力气,也不能为了方便利用而不顾保密要求。同时,要通过加强管理,实现安全与利用的相互统一,特别是通过技术更新,对信息使用范围、使用者行为进行管理和控制,保障既充分利用,又安全保密。四是适用性与创新性的关系。信息化建设中,创新是手段、适用是目的,要把创新与适用统一起来,围绕适用来创新,用推动实践的成果来检验创新的效果。五是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审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据标准、方法标准、软件技术规范和工程管理规范都必须不断完善并深入落实,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思维僵化、固步自封,要与审计工作实践相结合,与信息化发展环境相适应、与各相关行业信息进步相适应,不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六是集中统一与纵横交互的关系。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数据信息的采集、归集、利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胸怀大局,既要对上级负责,服从数字化指挥中心的指令,积极为审计数据中心积累数据,又要畅通审计组之间、审计项目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审计机关内部信息共享。七是行业性与全面性的关系。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有创新和特色,但这并不是目标。我们的出发点是通过各地创造的特色和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参考和借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拓宽视野,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更加注重审计信息化的协调性和全面性,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立体化”发展。八是团队与个人的关系。搞审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特别是在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上,要发挥好信息化领军人才的作用,源源不断地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同时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全体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大面积搞好成果利用,发挥好整个审计团队的作用。九是行政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行政管理模式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显现。要深入研究改革的措施和改进的办法,使之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掣肘,相互完善而不是相互妥协,切实发挥审计信息化的应有效率。十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的,必须内外协调互动,才能收到更好效果,对内要提高科技水平,消除技术屏障;对外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增强被审计单位自觉性。

(二)强化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审计信息化建设能不能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领导。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无论是审计长、司长、厅局长、处长、科长,都要成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决不能置身事外、原则要求、甩手指挥。首先,要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打破思维惯性,转变思想观念,切实破除为难情绪和厌战思想,消除“恐高症”和神秘感,对信息化建设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把这一利在当前、功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和战略工程抓好抓实。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创先争优的具体活动,审计署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争当‘四手’奋发有为”活动中表彰的“四手”之一,就是计算机运用的高手。第二,要深入研究。抓信息化建设必须熟悉信息化、研究信息,不懂信息化就避免不了盲目指挥,就难以承担起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职责。作为审计机关“一把手”,不抓审计信息化建设就是失职,不会抓就是不称职。要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审计信息化建设经验,积极探索规律,指导实践,做到研究得深一些、广一些,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切实提高领导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第三,要善于推进。各级审计都要健全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组织,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整合和优化各类资源,抓好全员计算机知识普及,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级信息化建设人才,在项目安排、干部任用、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强引导,形成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导向。还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认真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带动和影响审计人员投身到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来。

(三)努力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多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我们就会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贻误甚至停滞发展,我们就会陷于被动甚至丧失审计资格。搞审计信息化建设,没有一定的投资强度是不行的,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主动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投入,为加快审计信息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一要争取支持。加强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要与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紧密对接,做好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体系,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支持。今后一段时间,中央对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补助资金将重点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向特色发展的地区倾斜,促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和均衡发展。二要舍得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级审计机关要克服“等、靠、要”思想,多一些忧患意识,要以“不惜千金买宝刀”的豪迈气概,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大投入,把钱用在刀刃上,以信息化投入换取审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三要杜绝浪费。搞信息化建设要贴近审计工作实际,如果没有用武之地,没有合格人才去运用,我们的设备再先进,也只能束之高阁,有的形成炫耀式消费,造成极大损失浪费。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区、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审计机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状况,既要适度超前,又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力争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

(四)着力培育信息化建设骨干人才。人才资源是审计信息化最重要的资源,审计信息化建设要不来、等不来,也买不来,要靠既精通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的审计人才去创造、去实践,有了人才,就有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最强大动力。要调整人员结构。审计机关录用人员,要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重点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逐步提高审计机关计算机人才比重,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审计业务。受编制影响,引进人才有限制,更多要盘活存量。要加大培训力度。坚持以服务审计实践为目标,完善培训体系,改善培训方式,举办各类补课班、知识更新班、提高班,培养冲得上、打得赢的计算机高手,理论强、技术硬的信息化专家和师资力量。要加强实践锻炼。结合计算机审计项目的实施,科学整合人力资源,采取“跨界混搭”、“双主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实践锻炼,着力培养一大批既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发现重用人才。建立“赛场选马”和优胜劣汰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计算机审计方法的推行,及时发现那些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悉计算机审计的人才,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走上审计骨干岗位和业务领导岗位。

(五)抓好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不仅仅是经济条件、客观环境,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主观的努力,取决于审计人员技术经验的积累。要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各级审计机关要努力营造适合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及时总结和交流审计信息化建设经验,认真寻找差距,通过计算机展示、应用竞赛、交流研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形成人人关心、大家动手的良好局面。要激励鞭策、共同前进。认真总结各地在软件应用、硬件配备、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对优势特色项目和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对进展不大、动作迟缓的地方,要敢于批评,督促改进。要加强研究、提炼理论。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理论、审计方式和技术应用的研究,系统归纳和总结梳理各专业的计算机审计思路,不断开拓以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为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新领域。要拓宽视野、广泛借鉴。学习借鉴国外审计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开展计算机审计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审计信息化水平。

(六)加强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考核和指导。“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实行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金审工程”二期已经通过验收,今后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也将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技术标准上下协调推进,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考核指导,有利于信息对接、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实现建设效益最大化。要完善考核制度。各级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突出考核重点,加强对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考核,发挥综合考核的激励作用,促进全国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署已下发对署机关各司局、特派办和派出局的考核办法,各单位也要加强考核。要落实各方责任。各级审计机关在搞好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承担起对下级审计机关工作指导的责任。信息化办公室或计算机技术中心要加强对“金审工程”二期应用情况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金审工程”二期高效利用,加强对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业务指导,促进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加快发展;各业务部门也要根据各自领域的实际情况,加强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指导各专业审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能力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同志们,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继续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奋力创优,永立时代潮头,再攀技术高峰,促进我国审计信息化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做出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
黑龙江省教育厅
 
 
 

地址:黑龙江省黑河市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审计处   邮编:164300